同心向强 共卫国防
——贵州省遵义市军地合力解决军人军属急难愁盼问题纪事
■江苏长 康 淮 中国国防报特约通讯员 李 锦
“真美!”初冬,贵州省遵义市,湘江河静静流淌,红花岗层林尽染。6年来,军嫂赵碧丽从来没有这样静静地欣赏过遵义主城区的景色。购物、做家务、照顾老人和孩子……之前,全职在家的她总是步履匆匆又不禁焦虑,担心随着年龄的增长,自己很难再找到心仪的工作。
“自从二孩上了幼儿园,我就希望找到一份离家近一些的稳定工作,这样既能更好地支持丈夫,也能为家里减轻些生活压力。”赵碧丽说,就在前不久,遵义市的随军家属就业政策帮她圆了梦。
家门连着营门,军属牵动军心。近年来,遵义市聚焦军人军属急难愁盼问题,完善军地互提需求、互办实事“双清单”工作机制,将随军家属就业安置、军人子女入学、驻军部队历史遗留问题等事项纳入“双清单”重点项目,明确责任主体、落实措施、完成时限和具体负责人,督导各级用心用情解决有关事项。
今年,遵义市委、市政府、军分区联合印发《遵义市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实施办法(试行)》,明确在每年2月、10月定期征集随军家属就业安置需求,由军分区汇总,有关部门结合用人需求接收安置或定向招聘。
遵义市今年用于定向招聘随军家属的事业编岗位共有10个。赵碧丽通过笔试、面试、体检、政审等环节,如愿走上播州区事业编岗位。“在接到入职通知的那一刻,我激动地哭了,深深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军人军属的关爱照顾。我一定会拿出最大的热情好好工作。”她说。
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何光超介绍,为推动各项政策制度落地见效,该市军地定期召开双拥工作座谈会,通报办实事工作进度,协调解决矛盾问题,进行满意度测评。同时,他们还将拥军优属成效列为双拥模范城(县)创建、地方绩效考评和党管武装工作检查重要内容,层层传导压力,推动末端落实。
驻军某部因历史原因,随军家属落户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解决。“双清单”工作机制建立后,军地有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,深入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,将问题纳入工作清单重点项目。后来,市公安局进行大量扎实的调查和协调工作,依法依规解决了落户问题。
“多亏‘娘家人’协调,帮我解决了孩子上学接送问题。”9月上旬,边防军人陈雪风给汇川区人武部发来感谢信。他在驻西藏某部服役,家里的事都由妻子一人承担。他的两个孩子分别在距离较远的两个学校读书,接送孩子上下学成为难题。一筹莫展之际,他的妻子想到区人武部送来的联心卡,拨通求助电话。了解情况后,区人武部与区教体局、学校进行沟通协调,将他的孩子转到同一所学校就读。
“为军人军属解难帮困,须抓常抓长、落细落实。”汇川区人武部领导介绍,为了充分了解军人军属诉求,该市深入开展“同心向强·共卫国防”拥军优属活动,由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开展大走访、发放联心卡、解决心头事,活动覆盖所有遵义籍官兵家庭。
驻军部队距离体系医院较远,在康养、看病和治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便。市中医院了解情况后,主动与军分区对接并签订双拥共建协议,为驻军部队官兵、文职人员开通医疗救治绿色通道,提供门诊、住院等医疗优待服务,驻军部队官兵在市中医院老城门诊部接受中医治疗的费用全免。
市中医院领导说:“遵义被称为‘转折之城’。当年,红军在此转战3个多月,留下了太多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,例如红军军医龙思泉在战斗相当紧张的情况下,还翻山越岭为患伤寒的乡亲治病。那些事,那些人,那些情,我们红城人永远不会忘。”
在党政机关带动下,该市许多单位、团体和个人加入为军人军属办实事、送温暖的行列。一个个“军人优先”的服务窗口、一张张“拥军门店”标识牌、一批批爱国拥军志愿者,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据了解,该市邮政、电信、医院、银行等服务行业均对现役军人提供优先服务。自今年10月1日起,全国退役军人以及烈士遗属、因公牺牲军人遗属、病故军人遗属等群体凭优待证,在遵义主城区范围内免费乘坐公交车。现役军人可免费参观该市政府投资建设的旅游景点,A级景区免收门票费,退役军人享受折扣优惠。多家银行为现役军人、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办理拥军卡。
支持部队建设,关心官兵冷暖。近3年来,该市先后出台《遵义市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法律保障工作若干规定》《关于加强新时代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的意见》等政策文件,为50余名随军家属办理落户手续,帮助40余名随军家属解决就业难题,协调500余名军人子女优先入学、入托,组织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73场,帮助3000余名退役军人实现就业,组织伤残军人、老复员军人、烈士遗属、病故军人遗属等短期疗养200余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