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质创未来、成就精彩”贵州祖国颂文化培训有限公司实地考察活动,顺利结束发表时间:2018-11-21 14:25 “先烈之魂,民族之根”。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, 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。当年中央红军从遵义地区北进途中, 受到国民党军队重兵堵截,由于敌情的不断变化,毛泽东等果断决定, 红军分三路于1935年1月29日西渡赤水河,进入川南地域时的艰难险阻。只有亲身体验过, 才能从内心深处深刻地感受到,这种来之不易的生活是有多么的艰难,长征之路又是怎样的一种磨难。 从讲解员口中我们得知,据刘伯承回忆到:遵义会议的精神传达到部队中, 全军振奋,好像拨开重雾,看见了阳光,一切疑虑不满的情绪一扫而空。 由此可见,遵义会议精神在长征中是尤为重要的存在, 我们更应该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。
毛泽东说:四渡赤水是我平生得意之笔。 邓小平说:毛主席军事思想最光辉的一页, 就是长征中的四渡赤水! 江泽民说:长征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丰碑上。
当我们抵达青杠坡战斗遗址时, 就被“青山埋忠骨 ,红军烈士永垂不朽 ;赤河荡英魂 , 民族精英浩气长存”的大气标语所震撼。在踏上百步的石阶上时, 我们的内心是无比沉重的;因为此时爬了百来级阶梯的我们都气喘吁吁, 真的难以想象,当年的革命战士们扛枪扛炮顶着枪林弹雨在泥泞中行走,又是怎样的一种心境。 碑上的“青杠坡战斗遗址纪念碑”几个金色大字便是由参加了青杠波战役的张震将军亲笔题写。 青杠坡战役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打的第一仗, 是四渡赤水的发端之役,是共产党军事史最能展现领导人英雄气概的一幕。 青杠坡纪念碑周围的桐梓窝、尖山子等山上, 虽然埋葬着许许多多不知道姓名的革命烈士,但是我们知道他们的名字都叫"红军"。 巾帼铁流巍峨丰碑,永远的女红军。红梅凌霄,英雄本色。(红军战士) 烽火硝烟 英姿飒爽,讲的就是漫漫征途,长征路上的巾帼英雄。 在长征的路上女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, 她们怀着坚定的革命信念,紧跟党的步伐。在红军革命时期, 面对高难度的行军和突如其来的战斗,女红军也会同男红军一样在战场上英勇杀敌, 作为女人,生理期的折磨和怀孕分娩时的痛苦,让女红军在雪山、 草地的恶劣环境中饱受了比男红军更多的艰辛。
相信大家都听过半条被子的故事, "半条被子"是指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,3 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, 临走时,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。 老人说,什么是共产党?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, 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。
苟坝用马灯照亮中国的地方---毛泽东。 在这个地方我们很荣幸的遇到了广东的抗战老兵曾庆年政委曾将军、 黄庆良政委、中校团副政委等领导,并且邀请我们同他们一起留下了珍贵的合影作为纪念。 黄庆良政委说道:“曾将军当年在战斗中不幸负伤, 如今行动不便,但这阻挡不了老将军缅怀先烈的决心和行动”。 老将军这种不屈不饶、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的折服了我们。
苟坝会议是1935年3月在苟坝的一场会议。 苟坝会议成立周恩来、毛泽东、王稼祥三人团, 完成了遵义会议改变党中央最高军事领导机构的任务。 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。 在苟坝还有一颗古树,当地人说这是一棵“真理之树”! 为什么这么说呢?原来在1976年毛泽东等几位国家领导人去世时, 这颗古树两年没有长过叶子,所以它被称为“真理之树”, 苟坝的村民们时常在古树上系上红丝带祈福。
“怪不得大家都来,在这里找到乡愁了!”两年前,到这里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脱口道出了花茂深藏的价值。山环水绕间细雨蒙蒙,满目苍翠,湿漉漉的石板路两边木屋连绵,多是整齐洁净的两层小楼,小青瓦斜卧屋顶,雕花窗洞开白粉墙,黔北民居三合院的午饭时分,井水清浅,饮香满溢。天寒,村民们大多惬意的在屋中烤火取暖,但也有不少村民仍坚守在自家的作坊中等待客人光顾,传统手工艺在这里生根发芽,再创辉煌。人们在这走着聊着,恍入桃源,仿佛穿越到唐时乡野宋时村…… 我们要学习宋绮云说过的:“我不能弯下腰,只有怕死才求饶。人生百年终一死,留得清白上九霄”的那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。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,遵义长征足迹秉承传承长征精神、遵义会议精神的使命,在考察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改正问题;做到了学有所用、学有所长,并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,将其运用。同时,在历经风雨兼程的两天后,贵州祖国颂文化培训有限公司顺利结束了此次考察活动,并取得了圆满成功。 |